“十三五”期间,邹城市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残疾人就业帮扶迈出坚实步伐,全市3.2万残疾人正在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2016年,邹城市政府残工委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邹城市获得“全省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试点单位。
“十三五”以来,全市4551名建档立卡和即时帮扶贫困残疾人落实惠残政策。市残联大力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依托钢山街道、香城镇、太平镇、城前镇、田黄镇养老机构为智力、肢体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服务,累计托养服务残疾人130余人次。全市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目前享受生活补贴的残疾人为5440余人,较“十二五”末增加了3600余人;现享受护理补贴的残疾人为9100余人,较“十二五”末增加了6200余人。城乡一、二级残疾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由市财政代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时,市财政按最低缴费标准为其代缴保险费,且年满55周岁后可领取养老金;为3.2万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残疾人抵御意外伤害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市残联会同司法局建设了市、镇(街)两级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常年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投资1300余万元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已建成使用,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日趋完善。组织实施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建立了精准康复服务目录,残疾人康复服务政策、标准更加明晰,MK体育覆盖面不断拓展。积极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残疾儿童康复从0-6岁扩展至17岁。免费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36例,肢残儿童矫治手术实现“有一做一”。累计适配轮椅等各类辅具11800余件,为1200余名肢体残疾人进行了免费康复训练,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000余例,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训练共计1340余人次,全市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超过85%。开展了省级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健全完善了残疾预防报告制度和三级残疾预防服务网络,群众残疾预防意识大幅提升,减少了残疾发生、减轻了残疾程度。
教育部门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了上门送教服务,全市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残疾人教育办学体系。2017年以来,全市落实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学生助学补贴,已累计补贴学生2600余人次,发放资金150余万元。市残联每年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每人发放1000-6000元不等的助学金,5年来救助大中专学生达到137人,发放助学金43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MK体育市残联每年举办残疾人就业招聘会,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丰富就业形式。积极开展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年来先后培训残疾人2200余人次;连年举办残疾人电子商务培训班,培训残疾人2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培树残疾人自立自强典型,举办多场残疾人自强典型事迹报告会,编印了残疾人自强模范事迹汇编,孟宏伟、张文莉、王德红、王景群、刘学富等人的先进事迹激励着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主体和方式发生转变,由财政代扣、地税代收转为税务部门征收,征收标准更加贴合用人单位实际,征收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了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奖励政策,每超比例安置1名残疾人奖励用人单位8000元,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受益残疾人达 3300余户,切实解决了残疾人出门难、如厕难、洗澡难等问题;残疾人可持证免费乘坐市内、城乡公交以及城际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创新残疾人证办理工作机制,建立工作日门诊评残制度与上门评残服务相结合,解决残疾人证办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省第十届残运会比赛项目中,邹城市共有6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射箭、田径、游泳三个项目的个人比赛,10名运动员参加了聋人篮球和轮椅篮球团体比赛,共荣获6枚金牌、15枚银牌、10枚铜牌共31枚奖牌的好成绩。连续多年开展了残疾人文化体育进家庭活动,举办了多场残疾人文艺汇演和趣味运动会。2019年组织残疾人开展了快闪活动,现场近千人同响《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都是追梦人》《我和我的祖国》,唱出残疾人朋友的共同心声,活动视频被邹城市委宣传部推送到学习强国平台,得到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