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体育-最专业体育运动服务平台

MK体育军人健康丨“体医融合”助力科学组训-MK体育
关闭
MK体育军人健康丨“体医融合”助力科学组训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4-14 点击数: 

  

MK体育军人健康丨“体医融合”助力科学组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不久前,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印发了新编修的《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在继承优长的基础上,对我军军事体育训练内容和标准体系进行了整体性重塑,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促进军体训练高质量发展,也充分彰显了体医融合这一理念。

  本期,我们邀请《大纲》参与编修者之一、武警后勤学院军事训练医学教研室秦永生教授,围绕体医融合理念在按纲施训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作用进行解答,助力大家科学组训,有效防控训练伤病。

  秦永生:体医融合是指将体育运动与医学有机结合,促使健康管理模式从传统的“治已病”“防治结合”向“治未病”转变。“体”是运用体育科学知识与方法,研究运动负荷、运动方式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医”是运用医学理念与手段,进行疾病诊断、损伤防治。提倡体医融合理念,能有效提升体能训练效果,降低训练伤病的发生概率。以部队日常训练为例,军医依据战士身体状况给出运动建议,组训者参考运动医学知识制订训练计划,让战友们在增强体能的同时减少伤病困扰。

  记者:在《大纲》中,每个考核课目都配备了辅助练习,从体医融合的角度讲,辅助练习对预防训练伤有何意义?

  秦永生:辅助练习是为配合主要训练课目、助力训练者达成训练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动作,对预防训练伤有重要作用。它遵循运动科学中的循序渐进和适宜负荷原则,构建了“激活、退阶、进阶、突破”的体能提升思路。

  “激活”是辅助练习的起始步骤,可以提高肌肉兴奋性、关节灵活性,构建正确动作模式,从而降低训练损伤的发生风险。“退阶、进阶、突破”注重在提高身体机能的同时进行伤病预防。“退阶”练习难度低,适用于体能基础薄弱的官兵,有助于他们逐步适应训练强度与动作模式。当官兵的运动能力提升后,便可进入“进阶”练习阶段,合理增加动作难度和强度,循序渐进强化身体机能。“突破”练习则为能力较强的官兵提供挑战更高水平的机会。这一过程严格遵循人体生理适应规律,可有效避免因强度提升过快导致训练伤。以引体向上辅助练习为例,从弹力带辅助的退阶,到标准动作的进阶,再到高难度突破,既提升了训练者的能力,又保障了训练安全。

  总之,辅助练习为官兵打造了科学、系统的训练路径,契合了体医融合理念,能显著降低训练伤的发生概率。

  记者:《大纲》首次提出战斗体能,体医融合理念对提升战斗体能质效有何作用?

  秦永生:战斗体能是《大纲》中的重要内容。从整体来看,相当一部分战斗体能课目难度较大,动作模式更为复杂,对人体身心的刺激强度通常高于基础体能。因此,组训者和医务人员要重视战斗体能的训练伤防控工作,可通过“预防前置、精准干预、康复科学”3大原则,落实体医融合理念。

  优化训练方法。制订训练计划时,注意强化官兵核心与四肢功能性力量。同时,根据战斗体能课目能量代谢特点安排负荷。如突出爆发力的课目,要强化无氧供能为主的训练;突出耐力的课目,应强化有氧供能为主的训练,避免单一训练模式使身体素质发展失衡。MK体育

  降低训练伤风险。训练前,医务人员与军体教员可利用专业设备评估官兵的身体功能,包括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身体稳定性等指标,并据此制订针对性的损伤防控训练方案。训练中,密切观察官兵训练表现,若出现动作变形、落地不稳等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保障训练安全。

  加速损伤康复。官兵受伤后,医务人员要全面判断受伤部位的损伤程度和功能状态,精准评估伤情。然后依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康复训练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全程指导训练,避免引发二次损伤。同时,每周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并据此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与内容,帮助官兵逐步过渡到正常训练强度。

  秦永生:传统医学康复手段侧重局部结构恢复与疼痛缓解,康复训练多为针对损伤关节的单个动作模式,目标是“无痛、能动”。而体医融合强调“康复体能一体化”“动作模式多元化”,即在康复过程中采用多个动作模式来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加身体负荷,在促进患者恢复的同时达到增强体能的效果。以膝关节损伤康复为例,在体医融合模式下,早期除关注受伤关节的活动外,还要注重预防其他部位肌肉萎缩,如通过增加直腿抬高练习,维持腿部肌肉力量;中期增加腿部力量、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后期开展多关节联动的功能性训练,并逐步提升训练强度,使身体在恢复过程中同步提升体能,帮助受伤官兵快速重返训练场。

  强化观念认知。部队可邀请军地专家为基层官兵、MK体育组训骨干及医务人员开展知识讲座,提升他们对体医融合理念的认知。

  培养复合型人才。定期在营区组织业务培训,使军体教员和训练骨干掌握一定的运动医学知识,使医务人员熟悉体能训练方法。例如军体教员可根据运动医学知识调整易致伤的训练动作,医务人员则依据体能训练特点提出精准康复建议。

  建立协作机制。作训部门与医疗部门可建立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共同制订体能训练计划、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方案。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搭建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军医系统与军体训练系统的数据交互。

  在由健康体能向战斗体能转变的过程中,体医融合理念在科学组训、预防训练伤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未来军事体育训练中,它将有力推动训练水平提升,保障官兵健康,助力战斗力生成。

顶部